“找到这个人才,给他丰厚奖赏。”
“他用三支箭就击毙了帖尔,不仅仅打击了元军士气,并更重要的是挽救了张将军性命。”
“立下如此大功,本王怎么能够不去嘉奖。”
朱棣笑着立刻下达旨意。"属下遵命。”
张辅当即接受任务,在心底深感感动。
同时,在话语之间朱棣把杀了帖尔的功劳排到了拯救张辅性命的次席位置上,这样的情义和格局又怎能不让张辅为之感动呢?
“张玉将军。”
朱棣开口道,“如今元军锐气大减,我方当抓住时机反击。
立刻集结全军兵力,直取元边城!本王要趁此良机一鼓作气!”
他略作停顿后补充说:“而先锋军刚刚经历过激战,也需休整恢复战力,故令张辅将军暂驻后方,重整队伍、修复创伤。”
“遵命!”
张玉与张辅父子随即齐声领命。
当下,随着先锋军英勇奋战,元军突袭骑兵重创,大军乘胜追击;先锋军则就近扎营补给,同时有一万辎重兵正在忙碌清点战场,并计算战果和伤亡情况。"我方具体损失几何?”
张辅再次巡视至战场时询问负责统计战报的军官。
那名军官迅速回应:“回禀将军,此役我军同样遭受了极大折损,战亡者达三千三百余人,受伤士兵超过两千两百名。”
然而张辅冷静地说道:“敌人数量为我三倍,我军以这等代价迫使对方出现超过两万损伤与俘获,值得庆幸。
保卫国家、守护百姓本就是我大明将士应尽之责。”
忽然有位总旗急步前来汇报道:“启禀将军,敌阵间发生一件奇异之事,属下不知应当怎样记录相关战功,请您定夺!”
张辅追问缘由。
只见那位总旗引导张辅前去看守着的一片区域——地上整齐摆放着几十具敌人的尸体,他们皆因脖颈处遭一支箭贯穿而瞬间毙命。"总共找到七十六具尸体,看起来是同一个人所杀,这些箭矢上刻有相同编号印记。”
该名总旗解释道。
张辅上前拔下其中一箭,仔细端详,只见上面铭刻有一个代表身份识别的口字符号。"原来是他呀!”
张辅唇角微扬,露出释然的笑意。"那么请问这位标记对应的弓手是谁?”
总旗回复道:“已经查明确切身份,这是隶属于弓军第一营的小旗——名叫朱雄。
而且部分其他记号显示还有其部属参与其中。”
听到这个名字,张辅神情变得极为惊讶,“朱雄!原来你在这里闪耀光芒。。。。。。”
他想起几个月之前那个展现非凡力气的人,自己当时有意招募他成为亲随,但被对方以坚持战斗在弓军的理由婉拒。
自那时以后,张辅从未再多关注这个小卒。
现在回想起来,张辅暗自感叹不已:“或许世间真有这样的事——无心插柳却造就佳绩。
将朱雄分配至弓军竟成为了我生命的转机。”
随后对于总旗提出的战功归属问题,他毫不迟疑地说:“所有被箭穿喉而亡的七十六人均出自同一位射手,因此所有战功归于朱雄名下!”
“明白!”
那名总旗立刻遵命。
而在不远处的弓军第一营营地里,由于战况残酷已从原来的千余众减少近半。
即便如此,空气中依旧笼罩着一层肃穆压抑的氛围。
昨天还在欢声笑语、打趣嬉闹的战友,今天就已经成了故人,这种感觉实在难以言表。"朱小子,你没什么事吧?”
一位老兵望着沉默不语的朱雄,以为他是因为初次上战场、初次杀人而心生恐惧和不安。"赵老哥,我能有什么事呢?只是担心那些受伤的弟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