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哪个贺家三郎,哎呦!就是贺云昭啊!人称‘梦郎’‘明月郎’的那个贺云昭啊!
两家至此倒是十分频繁的走动起来,毕竟贺云昭与曲瞻如此交好,两家人自然也会走的更近些。
贺云昭通过曲瞻也是了解了不少朝堂第一手的消息。
曲瞻此时沉思片刻,便道:“云昭,此次乡试你若是能够得中解元,不妨外出避避风头。”
贺云昭一蹙眉,“可是出了什么事?”
曲瞻眼神有些犹豫,他道:“安王最喜青年才俊,据说拉拢了不少年轻的俊杰,我有些忧心。”
安王?
贺云昭一顿。
陛下无子,之前有意诏宗室子入宫,被选出来的两人就是安王与庆王。
但无奈于吵的人太多,陛下竟也开始犹豫起来,若是诏两位小王爷入宫,那不是推着他们二人去争,夺嫡之争正在眼前。
可若只选一个人,那更不好,那便是直接定下了下一任皇帝,虽然陛下无子,但他心中还是不太甘心的。
再加上内阁争吵不休,此事竟然一时间耽搁下来。
第39章
贺云昭对这两位王爷都有所耳闻,别说她这般的文人,就连街面上开门迎客的酒家中的小二对这两位王爷都能说上几句。
皇城根儿底下的百姓才是什么都敢说的,他们是听惯了这样的事的。
就连巷子口每日送炭的老头,同人吃酒时都要说上一句‘我那兄弟刘二往王府送炭送的可是最好的炭。’
安王的名声极好,温文尔雅学问出色,对待文人十分尊敬推崇。
他平日里最爱诗诗词歌赋,言语之间对粗鄙的武将多有不喜。
恰好,大晋文官地位高,在谁能够上位这件事上,文官是最说的上话的。
加之文人是掌握舆论力量的那部分人,所以安王显得声势浩大。
庆王就完全不同,为人急躁粗鲁,他性情不好,甚至还有些蠢笨的传闻,对那四书五经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啊!
两人年纪都不大,都是十五六岁,几乎是宗室里与皇帝血缘亲近的子弟中唯二比较出挑的。
要说庆王本人名声和安王差了这么多,那他是怎么做到和安王并驾齐驱的。
原因只有一个,庆王他父王死了,安王他父王还活着呢。
这可是个安王拍马也赶不上的大大优势。
两人都是皇帝的侄子,他们的祖父都是先帝的兄弟们。
当初老安王虽没与先帝作对,但是他是站了别人的,先帝登基后一直被圈禁在府内,并不允任何人将他放出来,
而老庆王则是被人所连累,当年势力最大的太宗皇帝长子在察觉到先帝的威胁后立即下手心陷害。
先帝当然也不是软柿子,反手就栽赃到老庆王头上,老庆王直接被押送回京,路上就莫名其妙就死了。
因为老庆王的死,太宗皇帝和诸皇子还撕了几个月,谁也掰扯不明白到底是谁下的手。
太宗皇帝说要彻查,太宗长子说绝不是他,先帝说他绝对是清白的。
案子过去几十年了都没人清楚其中真相,也是因为老庆王死了,爵位才到了上一任庆王头上。
这位更是胆小如鹌鹑,生怕自己那一日如同父王一样莫名其妙就死了。
他一辈子活的战战兢兢,愣是年纪轻轻就去了。
陛下身为皇帝对宗室的子弟都很照顾,尤其是庆王殿下这种年幼丧父的孩子更是多加关照。
两任庆王也死得其所,他们的后辈子孙竟然因此能手指碰到皇位的边上了,这是身为太宗皇帝之子的老庆王都绝对做不到的。
陛下毕竟是选择承嗣之子,一个是父亲还活着名声很好的安王,一个是父亲死了但他本人并不出色的庆王。
私心里,他更想庆王过继过来,但作为一个君主,他又认为安王更适合继承皇位。
在这种犹豫中,一时间僵持住了。
庆王没有父亲为他筹谋,本人也不算聪明,但他有个好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