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太学生中很多人家世都不一般,和霍光一样,都是顶级的官宦子弟。
两千石的官员都能推荐子嗣直接进入太学,其他学生也要有资格被地方官推荐,真正的寒门子弟能占到一半就不错了。
“大汉的金银都是李广将军带着大汉将士不辞辛苦的督促倭人干活,才一点点冶炼出来的。”
辛苦的督促倭人干活,
这句话要是放到后世,恐怕会作为殖民者残暴行径的证据。
但是在大汉,太学生们竟然没有几个人觉得不正常,督促倭人干活怎么就不辛苦了,李广带着将士们远离家乡,
很辛苦的好不好,倭人一点也不省心。
霍光看着眼前这些人,窦家的,陈家的,周家的,傅家的,李家的,王家的,大部分人家中都有侯爵坐镇。
和自己辩论的,家中的侯爵往往都是开国时继承下来的,这些年才靠着战场拼杀出来的侯爵子嗣基本都很安静,
没有跟着站出来质疑老师的理论太过残暴,缺失仁义。
这些人啊,一方面舍不得沉甸甸的金银带来的好处,一方面又舍不得嘴里的仁义,
君子远庖厨,霍光觉得这句话很适合他们。
“倭人是什么德行,我老师已经在报纸上说了,信不信由你们,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我老师更懂倭人。”
霍光就是这么自信。
“倭人就这德行,哪怕他们不这样,你们会相信他们愿意把金银无偿的给大汉么,不会吧。
你们愿意用别的东西和他们换金银么,拿什么交换,凭什么交换。
想稳定的输入金银,就要靠李广将军带着大汉将士辛苦的督促他们,这就是富民侯所说的不以仁义决策问题。”
太学内,众多学子被说的哑口无言,
纸质的书籍是真的香,物理意义上的香,墨香味很浓,拿在手中很轻便,虽然他们只有使用权,但体验感也足足拉满。
尤其是官二代或者三代们,他们更是深切的知道,自从运回金银后,家中年底时获得的岁赐多了多少。
“孟子曰,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你们想舍弃哪个?”
霍光直接骑脸输出,让你们滥用仁义,现在涉及自身利益了,看你们怎么选。
有些人脸憋的通红,张着嘴支支吾吾给不出回答。
在某种程度上,陆鸣的话并不新鲜,《诗经》中早就说过,“戎狄豺狼,不可亲也”,管仲也说过,“戎狄豺狼,不可厌也。”主张以武力威慑夷狄,不能对他们抱有幻想。
只是陆鸣说的太直白,让读书人们有些抹不开面子,真要是让他们舍弃自身利益来给予蛮夷仁义,没有几个人会去做的。
“富民侯说过,仁义道德是很好的东西,很珍贵,给大汉百姓就够了,夷狄想要的话,可以争取并入华夏。”
夷狄之辩早已有之,如今盛行的公羊学派更是主张,“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以文化而不是血统来界定华夷之别。
只是让公羊学子们想不到的是,在大一统方面,陆鸣觉得他们有些保守,
不要和我说什么“王者爱及四夷”,要么归入华夏,要么就去挖矿、种田,那才是他们的归宿。
有太学生问道:“富民侯认为,夷狄如何才能入我华夏,变成汉人?”